亿德体育专访首届AIA中国建筑奖得主刘卫兵:建筑是有灵魂的
发布时间:2023-08-14 15:48:13

  亿德体育12月1日,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首届AIA中国建筑奖( the AIA Shanghai Design Awards )颁奖典礼在上海外滩半岛酒店举行。此奖项被视为全球建筑界关注大中华地区建筑最权威之一亿德体育,来自全球360多名建筑师、评论家等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重要历史时刻。来自中国成都的著名建筑师刘卫兵凭借作品《布后》获得首届AIA中国建筑奖。此前,该作品曾获中国建筑学会人居生态国际方案竞赛建筑金奖。

  著名美国建筑艺术批评家里德克罗洛夫(Reed Kroloff)、著名德国建筑师莱吉纳赖宾格(Regine Leibinger)等9名知名大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大中华区申报的设计作品中初审出的160项作品中筛选出27件入围作品角逐首届AIA中国建筑奖之公共建筑奖、商业建筑奖、住宅建筑、历史建筑、未建建筑、城市规划、室内建筑共计7项大奖。经全体评委无记名投票,最终,《布后》摘得2018AIA中国建筑奖之未建建筑(Unbuilt Architecture)奖。

  《布后》将历史递邅、文化艺术、时尚创意有机融合在有成都味儿的空间里,在传统骨架里展现出当代艺术精神的丰富表现力,从而打动了来自不同国度的评委。

  该作品是刘卫兵的建筑灵魂论的充分体现。在布后街21号旧院更新设计中,他特别注重城市文脉,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去思考空间取舍和塑造,保留并丰富了院落式布局的同时别具创意地诠释了本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之精髓。以蜀文化精神为核心,创作出有艺术品质、有市场价值、有传统意义的地标性建筑。

  首届AIA中国建筑奖结果公布的一周后,中国网记者在四川省大卫设计公司对刘卫兵进行了专访,以下为对话实录。

  中国网:你这次的获奖作品《布后》被AIA认为诠释了当代成都国际化的本土表达,你是如何获得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的,用了多久形成构思?

  刘卫兵:对于当代既有建筑更新附着历史的魂魄,我“蓄谋”已久。大多数建筑师在意个人风格和评论界口味,我想挑战这样的观点,想把历史残存的陈酿倒进一个当代特制的容器里,看会出现怎样的况味儿。

  这座小院从清代布政使司署后院,到元老的公馆亿德体育,再到《星星》诗刊的所在地,最后被改为四川日报的食堂。拆和建的无常更替沉积着厚重的历史,这给了我丰厚的创作素材。

  接任务那段时间,我正在欧洲旅行,边考察边思考花了2、3个月推敲方案,觉得这个院子的重构将会非常有意思,《布后》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网:你在成都长大,《布后》地处成都市锦江区布后街21号,是城市核心历史街区。你是否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

  刘卫兵:是的。在成都,我小时候常喜欢独自穿巷子和看院子,经常喜欢从门缝偷窥里面的“稀奇”。感觉里面总是静静的,却都有不同的故事,想象它拥有的自己的悲欢离合,就像巴金的《家春秋》。

  中国网:外界评价,《布后》表达的不仅是多变的空间,还有这个时空的复杂性;作品显出,关键在于“动”和“通”的处理。你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

  刘卫兵:我小时候是在南郊的高校校园里长大,我和其他孩子的来往是开阔的,所以很想体验狭长的巷和只能抬头才能望天的院,但却又不想被其约束。所以,我并没有将空间完全隔断,让其体现出西蜀宅院传统建筑文化灵动的特质。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复杂的,像留住时光的盒子,让人们进去可以感受过往的记忆、当下的鲜活和未来的可能。

  中国网:和其临近的著名商业建筑,比如太古里、太平洋百货等相比,《布后》是否面临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与文化?

  刘卫兵:黑格尔最著名的命题之一是他的历史过程论。他指出,立足历史的特殊与现实,着眼历史的转化与联结。我很赞同这一点。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历史的变革,是和过往的文化有关联没有空中楼阁。

  有意思的是,这两年,我在担任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做了很多城市和企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关系的调研。我发现竞争拼到最后,文化建构的深浅决定经济水平的高下。

  作为本土设计师,应该同时了解自己生存空间的变化和地域文化的核心,更能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居本土的建筑师就创作不出世界级的好作品。

  中国网:中国既有建筑更新的主流创作情况是怎样的?这类作品中,最令你反感的是哪些内容?

  刘卫兵:很多设计手法倾向于形式化的视觉元素的提取,仿佛这样他们才会感到是“特色化”而我,更关注情感。我喜欢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节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彼此撞击。我觉得,无论是建筑的形式,还是它的前世今生,这些都和每一个本地人的情感记忆都有关系。

  我不喜欢建筑师独白。某位建筑师可以以个人的视角讲故事,但是假如他并不真正关心他要更新的对象,我会感觉这是在抹杀历史的联结。

  中国网:你在成都生活近四十多年,而在《布后》中,历史文脉是一个重要表达。布后街21号则是位于街区中部的清代布政使司署后院所在地,它几乎见证了成都的近现代史。你为何塑造这样一种建筑形态?

  刘卫兵: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涉及历史文化,表现形式通常是古建筑、古村落的有机更新。如果业主诉求有不同但一定得保住文脉,我也会尽全力让历史的信息留在原地。

  对于这个院子,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曾深情地回忆道:“布政使署内,右侧与后院为亦园,景点有不波馆亿德体育、红蓼桥、花坞、接翠轩、小绿天亭等等,想必风景甚佳。亦园始建筑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已荡然无迹。民国年间布政使署不复存在,演变为戏院和宅院。解放后为川西日报社,今为四川日报社”。在《布后》表达中,我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把历史的过往揉在一起亿德体育,就像成都“火锅”(笑)。

  中国网:《布后》中饱含大量成都记忆,令人回味。你是个念旧的人吗,这些记忆的素材从何而来?

  《布后》中所用材料的那些感觉都是老成都人内心感受得到的我希望是这样(笑)。参与了维修和保护成都大量的民国公馆对我影响很深,建筑中西合璧,历经沧桑。我也从川西民居和西蜀园林那里找到了素材。

  刘卫兵:我首先从都市人的文化需求开始。我拿我自己和我在意的文化消费倒逼,比如清茶闲书的悠然,咖啡相伴的安宁。我从伯纳德屈米身上学到一点:“建筑同时是空间、事件和运动,我们对建筑的观念取决于建筑中发生的活动,空间在事件中转化。”

  中国网:你曾在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其间不断在川西北高原的安多藏区甚至海外游历、写生。绘画和写作对你的建筑创作有哪些帮助?

  刘卫兵:它们让我认识到,可以用多个角度看建筑、看社会。通过游历,我明白了文化的多元和表达多样。我学会了关注建筑背后的东西,思考它们的力量何在。我也学会关注圈外的领域,了解它们的价值。

  中国网: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了大量文化建筑,是什么促使你开始建筑创作的?

  刘卫兵:当时我对居住建筑创作中的单一化感到越来越不舒服,总想将其变得更有意思。然后,我开始关注当时针对建筑文脉的大讨论。在前辈的指导下做了成都宽巷子正州八号院的有机更新,被《建筑师》杂志评为全国佳作奖,这让我有了自信,正式开始建筑创作。随后做彭山县(现为眉山市彭山区)彭祖墓园的规划和浮雕的创作,得到不少好评。

  刘卫兵: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让观者倾听到历史声音,感受到失去了的曾经。我希望来客既要沉浸其中,又要与其保持一定距离。我希望我的作品独特、有个性,创作出只属于自己的手法但这种独特并非是因为我的随心所欲。要做到独特,最关键的是手法,要通过它传递我的思想。

  刘卫兵:在我之前,很多人对成都既有建筑更新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尝试,让我今天能看到对历史诠释如此多的表达。我对这些人充满感激和尊敬。但在我的作品中,我却有意避开了宽窄巷、太古里等的调性。我希望观者可以感受到,我的风格并非是直叙和刻意,而是为了表达我的观点,阐述更大的主题。

  既不破坏我尊重的文脉,又能继续保持我的创作风格,这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刘卫兵:我最喜欢的建筑师是美国华裔籍建筑师贝聿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他的《美秀美术馆》。我也喜欢安藤忠雄、阿尔瓦阿尔托、伯纳德屈米和密斯凡德罗的作品。

  和建筑相比,我更喜欢园林。特别是集中国艺术精神之大成的苏州文人园,如壶园、网师园等,它们对我的影响很深。这些园子里,造园主人和工匠往往一起将对人生沉浮的感怀、啸傲山水的向往融注其中,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其实仍然触动着现代社会的我们。我想,当时造园的人不会意识到,在数百年后的人们会十分喜欢他的作品。

  刘卫兵:我不知道。就当我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笑)在上海外滩的颁奖典礼上,和其他AIA中国建筑奖入围者聊天时,我发现,大家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各自作品中体现不同的表达,但都有着对当下生活的热情和逝去烟云的好奇。“尝试不同的创作”是一种很有趣的状态,这样就会对所有的东西感到新鲜。因此,我不愿意被界定。(周国利)《布后》 夜景鸟瞰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是有着161年历史的全球顶级专业建筑师协会,协会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它的发展见证着建筑学世纪的转变。现在,它也是世界建筑界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AIA提供教育亿德体育、政府倡导、社区重建、公共扩展到支持建筑行业,提高其公众形象等内容。

  以成都市锦江区布后街21号旧院改造项目为研究案例,通过深究清代布政使司署后院遗存的历史沿革,尝试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别具创意地诠释本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并探讨在既有建筑的有机更新中,设计出不因循潮流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产业与文化兼备的“创意、艺术、生活”空间。

  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国家甲级)主持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常务理事。

  刘卫兵主持设计的作品曾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中国建筑文化传承奖、中国建筑学会国际人居方案竞赛金奖等,并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联合国“人居三”大会、联合国世界城市论坛、德国柏林城市与交通高层对话等发表演讲。主要著作:《查理》《林盘》。

  刘卫兵于2002年成立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公司参与多项国际建筑合作、展览和交流。项目业主分布于中国各地及海外,工作范围涵盖旅游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及艺术创作。其理念为:关注民生,尊重自然,重视地域文化表达。

TOP